橫跨龍川江的九座老橋 講述古代滇西的風(fēng)云變幻
龍川江也稱(chēng)龍江,流經(jīng)騰沖市東部的界頭、曲石、芒棒、五合鄉(鎮)一帶。千百年來(lái),為溝通騰沖與內地的經(jīng)濟文化聯(lián)系,人們分別在該江各個(gè)過(guò)往通道上修建了十余座不同規格、不同樣式的古橋梁,形成了迄今所知滇西地區數量規模最大,結構樣式最全的綜合橋梁景觀(guān)。這些橋梁,既有利用當地特有資源和技術(shù)修建的石拱橋、木梁平板橋、木拱懸臂橋。也有采用外來(lái)資源和技術(shù)修建的的鐵鏈吊橋、鋼索吊橋等,為我們全面了解古代騰沖乃至滇西地區的交通發(fā)展史和橋梁建筑史,提供了可靠的實(shí)物依據。
1界頭楊家寨“龍落橋”
楊家寨龍落橋,位于界頭黃家寨村楊家寨社西1公里龍川江上。橋東起楊家寨接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古道,向西有小路翻山通往明光,是當地黃家寨等村至明光古道上的主要過(guò)江橋梁。地理坐標:北緯25°30′58.9"、東經(jīng)98°39′34.4",海拔高程1517米。橋地處江邊河谷,地勢平緩,氣候溫和,植被較密,周?chē)?a href='/qingshui/' target=_blank>清水秀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。橋為兩墩一孔木梁平面風(fēng)雨橋,利用兩岸崖壁支砌橋墩,上用8根當地特產(chǎn)的巨大楸木搭成橋面,總長(cháng)16.5米、凈跨13米、面寬2.3米、墩高8.65米,橋頭兩端各建一亭,中間用5排木柱連成風(fēng)雨橋蓬,既可為行人遮擋風(fēng)雨,又對橋面形成很好的保護。據橋上屋架記載,橋于清宣統二年(1910年)由當地村民集資修建,幾經(jīng)修繕,使用至今。現橋除少量木欄自然糟朽外,整體構架保存完好,仍為當地民間的主要過(guò)江通道。
2界頭順河“通濟橋”
順河“通濟橋”,位于界頭鄉政府西南3公里順河村西側龍川江上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37′58.6"、北緯25°24′39.2",海拔高程1508米。橋為兩墩一孔懸臂式木拱橋,依兩岸江堤用條石支砌橋墩,其上利用杠桿原理分別將三排巨大的圓木逐層疊壓,相向延伸至江心連接形成橋拱。再在拱上鋪設木板、支砌屋架,形成弧形橋面和雨篷。橋總長(cháng)52.5米,凈跨28米、拱高7米、面寬2.4米。遠遠望去,猶如一道巨大的彩虹橫跨于江面之上,氣勢十分雄偉。全橋均用當地盛產(chǎn)的優(yōu)質(zhì)楸木建造,整體結構嚴密緊湊,樣式美觀(guān),與修建技術(shù)要求較高的傳統石拱橋相比,不僅可以做到跨度大,費用省,更適合在地勢低緩寬闊的江面上修建,而且橋上還建有橋亭雨篷,可為行人提供遮風(fēng)避雨的有利條件,是目前滇西地區特別是騰沖北部一帶最有特色的橋梁形式之一。順河村系因沿龍川江立寨而得名,歷為界頭古鎮向西過(guò)龍川江前往孫家壩及明光一帶的主要通道。據現存碑刻記載,早在清代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就由當地鄉村在此集資修建木拱橋以供通行。年久橋朽,一度改建平板木橋。民國初年,隨著(zhù)兩岸民間交往的日益擴大,當地紳商民眾乃于民國九年(1920年)再度集資重建木拱懸臂橋,以通暢濟渡之意命名“通濟橋”,并長(cháng)期相沿維護,使用至今。2012年納入騰沖縣文物保護名錄。
3界頭石墻木懸臂橋
石墻木懸臂橋,位于界頭石墻村西1公里龍川江上,為騰北古道從石墻岔固東支線(xiàn)過(guò)龍川江的主要通道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098°37′04.6"、北緯25°21′55.2"。海拔高程1486m。橋地處江邊平壩,氣候溫暖濕潤,土地低平肥沃。據了解,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,民國初年由當地村寨集資重修,并沿用下來(lái)。近年來(lái),由于政府在下游新建公路石拱橋,該老橋被閑置至今。橋依兩岸崖壁支砌橋墩,用當地所產(chǎn)的巨大紫楸圓木按杠桿原理逐層相疊延伸,形成橋拱,再在面上架設梁柱,覆蓋鋅皮形成風(fēng)雨橋篷。橋為單孔,凈跨23.7米、面寬2.85米、高于水面8.5米。整橋結構緊湊、樣式美觀(guān)。由于長(cháng)期無(wú)人管理,缺少維護,目前部分梁架護欄糟朽嚴重,但整體結構仍基本保存原有的風(fēng)格樣式不變。2012年納入騰沖縣文物保護名錄。
4界頭永安老吊橋
永安老吊橋,位于界頭永安街西1.5公里龍川江上,為騰北古道界頭至騰沖段過(guò)龍川江的主要橋梁之一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36′33.8"、北緯25°19′32.9",海拔高程1450米。該橋地處永安平壩,兩岸人煙稠密,素為騰北古道交通咽喉。記史料記載,早在元明時(shí)期,就曾由官方出資修建鐵鏈吊橋,前后維修沿用數百年。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經(jīng)鄉賢李根源先生倡導,當地縣鄉多方籌資,從外地購入兩條鋼纜,將其擴建為現代鋼攬吊橋并沿用數十年。橋我北南走向,總長(cháng)60.6米,凈跨44.8米,橋面寬2.3米,高于水面4.3米。1963年騰北公路通車(chē)后被下游的公路橋所取代,閑置下來(lái)。由于長(cháng)期無(wú)人管理,缺少維護,橋于2007年被暴漲的江水沖塌西墩一角,有一半支架及橋攬坍塌墜入江中。
5曲石野豬箐木懸臂橋
野豬箐木懸臂橋,位于曲石鎮北8公里箐橋村東側的龍川江河谷上,為騰北古道自箐橋前往江東阡雙一帶過(guò)龍川江主要通道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35′59.2"、北緯25°16′18.1",海拔高程1425米。橋依兩端江岸崖壁支砌石墩,墩上利用杠桿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圓木逐層疊壓,相向延伸至江心,連接形成橋拱。再于其上鋪設木板、支砌屋架,形成橋面和橋亭雨篷。橋總長(cháng)40.65米、凈跨28米、拱高12.2米、橋面寬3.3米。全橋整體結構原理和造型風(fēng)格均與界頭鄉的順河木懸臂橋相同,惟因地處險灘峽谷,氣勢較前者更為雄險壯觀(guān)。野豬箐系因過(guò)去常有野豬出沒(méi)而得名,其地山形夾峙,谷窄箐深,素為騰北古道從界頭南下曲石過(guò)龍川江的天險要隘。據史籍記載,早在明末清初就由當地鄉村在此興建鐵索吊橋以供人馬通行,后在清咸同回漢戰爭期間被燒毀。清光緒初年,時(shí)任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受命整治戰后亂局,恢復發(fā)展地方經(jīng)濟,乃于光緒八年(1882年)捐資重建鐵索橋,以成就惠民功德之意命名“成德橋”,前后沿用數十年。1942年滇西抗戰爆發(fā)后,地方軍民為阻止日軍進(jìn)攻騰北抗日根據地而主動(dòng)將其炸毀。1945年抗戰勝利后,為有效解決古道交通難題,恢復發(fā)展地方經(jīng)濟,社會(huì )各界從實(shí)際出發(fā),利用當地木材資源豐富且相關(guān)技術(shù)比較成熟的有利條件,于1948年集資將其改建為懸臂式木拱橋,長(cháng)期相沿維護、使用至今。2012年公布為保山市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6曲石向陽(yáng)橋
曲石向陽(yáng)橋,位于曲石鎮西南3公里向陽(yáng)村西側龍川江支流固東河上,為騰北古道經(jīng)曲石前往騰沖城區的主要橋梁之一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35′13.1"、北緯25°12′37.2",海拔高程1485米。橋為兩墩一孔鋼纜吊橋,北—南走向,以?xún)筛摾|加墩鉚實(shí)懸吊而成,總長(cháng)48.3米、凈跨44.1米、橋面寬4米、高于江面7.5米。橋體結構緊湊嚴密,造型樣式宏大壯觀(guān),為縣內現存規模最大的鐵索橋之一。古橋所在的向陽(yáng)村一帶,地勢低洼,江面寬闊,早在漢晉古道形成之際,就有人在這里搭建木橋以供通行。明代初年大軍開(kāi)邊,曾由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組織修建鐵索吊橋,沿用數代。清初橋毀,里人于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捐資重修,并于南岸山頭建龍神祠以為護佑。至清末回漢戰爭時(shí)又被燒毀。光緒初年,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奉命整治戰后亂局,恢復發(fā)展地方經(jīng)濟,乃于光緒五年(1873年)捐資重建鐵索橋,歷七年而成,時(shí)以永鎮江河之意更名“鎮龍橋”。新橋落成之際,云南巡撫杜瑞聯(lián)為之題詞“功占利涉”以示表彰。新中國成立后,為加大古橋的承載能力,騰沖縣政府于1950年將其改建為鋼纜吊橋,并恢復舊名“向陽(yáng)橋”。之后數十年間,古橋幾經(jīng)維修加固,現仍為當地村民日常往來(lái)的過(guò)江通道。2012年公布為保山市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7曲石平地民福橋
位于曲石鎮南8公里平地村及干榨村之間的龍川江上,為高黎貢山西麓平地等村寨過(guò)江前往騰沖城區的主要通道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39′12.6",北緯25°104′3.7"。海拔高程1410米。該橋東岸為坪田村的石槽坡,西岸為干榨村的葛根坡,兩坡間江岸雖狹窄,但江水平緩,樹(shù)木蔥郁,自然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。據橋亭銘文記載,其地原為渡口。新中國成立后,于1952集資興建木拱懸臂橋。橋為東西走向,兩岸以條石砌墩,墩上利用杠桿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圓木逐層疊壓,相向延伸至江心,連接形成橋拱。再于其上鋪設木板、支砌屋架,形成橋面和橋亭雨篷,既可供人畜避雨,又對橋面形成較好的保護。橋凈跨33米,寬3.6米,高于江面8米。全橋選料優(yōu)良、結構堅固、樣式美觀(guān)。由于得到有效的維修保護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2012年納入騰沖縣文物保護名錄。
8芒棒橋街龍江橋
位于芒棒鄉橋街村委會(huì )西側龍川江上,東靠橋街村,西去橄欖寨驛站5公里,為元明以來(lái)保騰古道南線(xiàn)從潞江壩翻高黎貢山后,過(guò)龍川江前往騰沖的主要橋梁通道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40′55.5"、北緯24°58′29.7"。海拔高程1264米。古橋所在的橋街村一帶地勢低緩、土地肥沃、氣候溫暖濕潤,自然環(huán)境較好。據地方史志記載,橋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,初為木橋,屢經(jīng)興廢。明代弘治年間改在上游500米處建鐵鏈吊橋,亦因塌方被毀。明萬(wàn)歷四十一年(1613年)騰越知州李之仁經(jīng)實(shí)地考察,又將其遷至元代舊址上重建鐵鏈吊橋并沿用下來(lái)。清代曾五次重修,沿用不衰。民國十五年(1926年),由騰沖商會(huì )牽頭捐資,將其改為鐵鏈與鋼纜混裝吊橋,延用至今。橋總長(cháng)70米,凈跨50米,面寬2.3米,高于江面15米。目前,橋體基本保存完好,仍為當地村民往來(lái)過(guò)江的重要通道。1988年公布為騰沖縣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9五合龍安橋
龍安橋,位于五合鄉以東4公里的畹嶺村龍川江河谷上,為古代從騰沖經(jīng)五合三甲街前往龍陵龍江、鎮安乃至施甸等地的主要過(guò)江通道。地理坐標:東經(jīng)98°40′56.54″、北緯24°51′47.34″,海拔高程1194米。現存橋梁為單跨鋼纜懸索式人馬吊橋。橋依兩岸江堤用條石支砌橋墩,上以?xún)山M四條鋼索懸吊64組吊桿鋪設橋面。橋墩通高16.8米,橋體總長(cháng)90.6米、凈跨58米、面寬3.95米,枯水季節高于水面10.5米。據地方史料記載,龍安橋始建于清代道光末年(1850年左右),原為人工打制的鐵鏈吊橋,后因咸同回漢戰爭被燒毀。之后,歷經(jīng)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和民國四年(1915年)兩次重修。1942年5月滇西抗戰爆發(fā)后,地方軍民為阻止日軍從龍陵方向入侵騰沖而將其燒毀。戰后,為恢復交通,于1948年由政府出資重修,并將原來(lái)的人工鐵鏈吊纜改成現代的鋼索吊橋沿用下來(lái)。1986年在上游修筑的鋼混水泥公路橋通車(chē)后,被閑置至今。由于無(wú)人管理,缺少維修保護,目前橋面木質(zhì)構件已嚴重糟朽,不能通行,但主體橋墩、吊纜仍基本保持完整。
主要參考文獻:
①清光緒陳宗海修撰《騰越廳志》;
②民國李根源、劉楚湘編修《騰沖縣志稿》;
③民國九年《順河通濟橋重修碑記》,碑現存界頭順河村委會(huì )。
文圖:李枝彩 段生成
Hash:fbae47c529e0bf5bfe2f8a0d4dee8ce3136a3590
聲明:此文由 騰沖發(fā)布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