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清東塔 | 巍巍古塔蘊含千年往事
東塔
座落在樂成街道東皋山上
始建于宋代
它高聳山頂,煙云繚繞
自帶一種不可抗拒的神秘感
它悄然無聲地聳立著
彰顯著歷史
承接著文脈
見證了樂清千年滄桑
我們從小就知道古塔的存在
但是否留意過它的美
以及它帶來的故事呢
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尋古塔的魅力
東塔山,在縣治東。九牛山過峽而南,崚嶒特起,望如卓筆。又名文峰。宋熙寧間邑令葛逢以大尖山石塔改建于此。紹興二十六年九月,五色云見其上,明年王十朋廷對第一。淳熙間令袁采砌石徑二千八百尺達山巔。
——道光《樂清縣志》
▲東塔云煙
東塔原建于九牛山,當時還不叫東塔,人們習慣 稱為九牛山巔古塔,古塔的確切建造時間已不可考,可以肯定的是,距今也有千年上下了。有一天風雨交加,一個霹靂把九牛山尖上的這座石塔震塌了,縣城的居民們都聽到了那陣駭人的轟隆聲,相顧失色。然而時間一久,大家也就慢慢忘卻了這件事情。
北宋神宗熙寧五年(1072),一個叫葛逢的人來任樂清縣令。葛縣令覺得既然城西邊山上有座塔,這城東邊山上也應(yīng)該有座塔。恰好這時縣城里的孩子都在傳唱一首童謠:“青龍有角財富足,青龍有聲井邑興……”左青龍,右白虎,看縣城周邊山川走勢,“青龍”該是九牛山延伸過來的東皋山,于是決定改建東塔于其上。
▲東塔近景,結(jié)構(gòu)精巧、造型別致。
一個號“梅塔主者”的僧人把建塔的重任承擔了,建了一座九層的塔。又在旁建了一座寺廟。塔叫東塔,寺廟就叫東塔院,東皋從此又改叫東塔山。南宋淳熙年間的樂清 知縣趙彥暉、袁采改建為七級浮屠。后雖歷經(jīng)明洪武乙丑、正德丁丑,清康熙癸亥及公元一九九二年屢次修葺,然形制一直保留至今。
簫臺山有仙,丹霞山有道和釋,東塔山則有文和儒。東塔山峻拔,望如卓筆,文筆峰、文峰的別名由此而來。
一些資料說宋代的湯建(字達可,學者稱藝堂先生)建 藝堂書塾于東塔山麓。乾道癸末, 朱熹曾講學于此。 藝堂書塾的確切位置說不準,極有可能是在今東塔公園內(nèi)。想想,那時東塔山下的藝堂書塾里,藝堂先生上完課后,對著古瑟撫一曲,一弦一柱,五十弦里飛出的可是《詩經(jīng)》的詩情、《莊子》的哲思?
▲古塔 巍然屹立,與蔥郁山林為伴。
藝堂書塾后來改建為 宗晦書院,再之后,梅溪書院也建于 城東隅,也就是東塔山下。 從藝堂書塾到宗晦書院再到梅溪書院。一脈書香繚繞于東塔山麓五個多世紀,火盡薪傳,衰而復(fù)振,成了東塔山的一道風景線。直至清雍正六年,唐傳鉎改建梅溪書院于西塔山麓,東塔山下的書聲才暫告消歇。
東塔山頂?shù)乃未潘A⒅两瘢蔀闃非遄罟爬系臍v史遺存。它莊嚴挺秀,雕刻優(yōu)美,具有較高的歷史、科學和藝術(shù)價值,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▲古塔與現(xiàn)代化的城市建筑交相輝映。
時間一寸一寸挪移
歷史跨越千年
原來咱們的東塔藏著這么多故事
見證著樂清的風風雨雨
成為樂清人心中最美的古塔
春日踏青走一波吧~
參考文獻 :
《東塔山記》 作者:許宗斌
文中國畫由 陳錫虎畫,圖片由 樂清市融媒體中心、汪洋、 陳旭光 拍攝
點分享
點點贊
點在看
櫻白桃紅杜鵑艷,樂清踏青好去處請收好~
山間一抹紅!在樂清這如霞漫山的紅葉間慢享春色
樂清市招徠外地游客獎勵辦法出臺
Hash:38ca2736fe2df115a2db75117115693872c08cef
聲明:此文由 樂清旅游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
相關(guān)推薦
-
“五一”假期過半 雞澤毛遂文化園迎來游客小高峰
昨夜一場雨未能阻擋四方游客游覽雞澤毛遂文化園的熱情,天氣剛剛放晴,來自石家莊、邢臺等多地游客就紛紛走進毛遂文化園觀花賞景。毛遂廣場近距離接觸毛遂文化;龍湖水波粼粼,吸引游客蕩舟其上;天鵝島邊天鵝嬉戲,兒童樂園內(nèi)歡聲笑語,自薦閣上登高望遠,芍藥園里感受“五月花神”的獨特魅力。雞澤縣游客葉海波說:“平時孩子上學、我們上班,沒有時間逛公園。趕上五一小長假,多陪陪孩子,親近一下大自然。毛遂文化園
-
河北張家口蔚縣五個值得一去的旅游景點,看看有喜歡的嗎?
蔚縣: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,位于河北省西北部,古稱蔚州,為“燕云十六州”之一。縣域總面積3220平方千米,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境內(nèi)旅游資源豐富,著名的景點有蔚州古城、暖泉古鎮(zhèn)、小五臺山金河景區(qū)、飛狐峪、空中草原景區(qū)等。蔚州古城:位于河北省張家口蔚縣,現(xiàn)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(qū)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古城自古就是富饒繁華的商埠重地,古城現(xiàn)存1600多米北城墻、南門、蔚州署、玉皇閣、真武廟、常平倉、
-
周口這兩座古塔太奇怪!名字一模一樣,經(jīng)常被混淆
塔,在中國是一種常見的有著特定風格的傳統(tǒng)建筑。據(jù)記載,中國現(xiàn)存古塔2000多座,而在河南,幾乎每一座城市,都有一座叫得上名號的古塔。目前,在河南境內(nèi),被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塔就有46座。而在眾多古塔中,最特別的又要數(shù)周口的這兩座。要知道地處豫東平原的周口,因為歷史上飽受兵災(zāi)戰(zhàn)火以及黃河水的泛濫沖刷,地面現(xiàn)存的古跡相較于并算不多。但在周口境內(nèi),不足百公里的范圍內(nèi),卻矗立著兩座千年古塔。奇怪的是,
-
珍貴!連平新發(fā)現(xiàn)古塔古橋等文物遺存,距今500年!
今年9月,河源文物普查人員在和平縣與連平縣交界的九連山脈的深山老林中,發(fā)現(xiàn)一條長時間被人遺忘的古(驛)道。這條古(驛)道全長約66公里,較為完整地連接著連平縣大湖鎮(zhèn)、和平縣青州、熱水、浰源三鎮(zhèn)以及江西的龍南縣,是河源市境內(nèi)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最長的一條古(驛)道,或是我國南方地區(qū)迄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遺存里程最長的古(驛)道。我市開展古道遺存考察工作深入發(fā)掘與保護古(驛)道發(fā)現(xiàn)這條古(驛)道后,市文廣新
-
寧波馬路旁這座古塔與寧波城同輩,保存完整,連磚頭都是唐代原版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在我國現(xiàn)存的諸多古代建筑中,北方古建筑的數(shù)量明顯高于南方,而且北方歷史建筑的年代似乎也更為久遠,保存也更完好一些。而南方遺存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產(chǎn)物,就算有那么幾個歷史悠久的也都經(jīng)歷了后期的重建,原版甚少。不過在寧波倒是有這么一座佛塔,其整體為唐代建筑,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談一談。在寧波原子城遺址鼓樓附近的人行道上立著一座塔,塔身為方形,有五層,看起來也就十來米的樣子。這
-
巴蜀第一高古塔四川邛崍回瀾塔
四川省境內(nèi)第一高古塔回瀾塔位于邛崍市區(qū)東南4公里之寶林鄉(xiāng)塔子村,全名“回瀾文風塔”。該塔為13層樓閣式磚塔,塔身平面呈六邊形,底邊長6.1米。回瀾塔通高75.48米,為國內(nèi)第三高磚塔。塔身第1層至第3層層高較高,共約占通高的三分之一,以上各層層高逐層遞減,且層高與邊長比例勻稱。該塔外廓呈階梯狀,塔檐疊澀出挑短檐,塔剎為鐵架銅皮,呈葫蘆形,內(nèi)插鐵柱與攢尖頂緊密相連。
-
中國最“傳奇”的3座古塔,湖光塔影,氣勢磅礴,詩仙李白也贊美
宅在家里看世界,關(guān)注:路燈攝影,每天分享旅途好風景。有古塔的地方大多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,人們喜歡看塔,登塔,更奢望能夠登上高塔,居高臨下,憑空遠眺,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。塔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,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信仰。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中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三座古塔。大理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古城。三塔中的大塔高69.13米,屬16級唐密檐式方型塔。塔頂?shù)乃慕歉饔幸恢汇~鑄的金翅鳥。塔頂有寶蓋
-
安慶境內(nèi)這四座古塔,你都去過嗎
在安慶除了“萬里長江第一塔”之外,還有很多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古塔,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,來看看咱們安慶各縣的古塔——宿松送子塔小孤山在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長江上,孤峰獨立,山高一百余米,最稱著的為龍耳洞,洞內(nèi)風光旖旎。自山下至山頂亭、塔、樓、閣錯落有致、古樹翠竹掩映,天水一色。小孤山原與長江北岸連在一起,明成化年間(1465-1487),數(shù)里長北岸突崩塌,小孤山便脫離江北獨立
-
遼寧不起眼的小縣,少有游客卻藏著遼代古塔,堪稱東北唯一的雙塔寺
翻開中國地圖的時候,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東北方向有一條和河西走廊極其相似的通道,這就是燕山山脈和渤海之間的遼西走廊。和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作用一樣,遼西走廊一度成為了中原和東北的重要通道,千年后遼西文化依然呈現(xiàn)歷史的痕跡,在這里旅行處處都可以看到千百年來的古跡。比如這個地處遼寧錦州下面的縣級市--北鎮(zhèn),雖然如今看起來有些低調(diào),甚至于幾乎沒有游客會單獨來這里旅行。但是翻開北鎮(zhèn)歷史的話,我
-
1400多年,屹立于中華大地,無疑是古塔之王者
嵩岳寺塔,無疑是古塔之王者!嵩岳寺塔建于520年,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磚塔,梁思成在《中國建筑史》、劉敦楨在《中國古代建筑史》里,都分別專門對該塔作了介紹。此塔為十二邊形磚筑密檐式塔,這在我國現(xiàn)存各類古塔中是個孤例。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內(nèi)收,使其外輪廓呈現(xiàn)出優(yōu)美的拋物線形。其近于圓形的平面,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,與印度“窣堵波”相當接近,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(tài)。全塔由基臺,塔身,密檐和塔剎四部分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