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在线二区,国产一二三区在线,一区二区视频网,视频福利一区,免费欧美日韩,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,精品欧美高清一区二区免费

找尋編號370284的鄉土記憶|膠南縣地名志(24)

塔山鄉概況

塔山鄉位于縣境西南部,東鄰藏南鄉與泊里鎮,西靠大場(chǎng)鎮,南接小場(chǎng)鄉,北倚理務(wù)關(guān)鄉及大村鎮。面積51平方公里。轄34個(gè)村民委員會(huì ),31個(gè)村。有居民4,83120,340人(非農業(yè)人口360人)。其中男性10,395人,女性9,954人。除滿(mǎn)族1人外,皆漢族。鄉人民政府駐立新(村),在縣城西南32.3公里處。塔(山)貢(口)公路橫穿鄉境。

塔山鄉地勢東高西低,東部丘陵,西部平原。塔山為境內最高點(diǎn),海拔120米,上有五百余年大銀杏樹(shù)一株,樹(shù)大位高,歷來(lái)為沿海船舶航行重要標志。白馬河縱貫全境南入大場(chǎng)鎮。另有三條季節河,均系白馬河支流。1969年攔河建成肖家洼水庫,總庫容225萬(wàn)立方米。1979年在白馬河干流建揚水站一座,裝機320馬力。兩項水利工程可灌溉農田2,200畝。

該鄉屬季風(fēng)大陸性氣候。年平均氣溫12.5℃,一月平均氣溫-2.6℃,八月平均氣溫26℃。全年無(wú)霜期190天左右。平均年降水量900毫米。鄉內塔山店子、柳行大莊、淘金河子一帶為冰雹線(xiàn)經(jīng)過(guò)地區。

該鄉以農為主。有耕地31,495畝,大部為河谷平原,土質(zhì)肥沃。主產(chǎn)小麥、玉米、地瓜、花生。1987年糧食播種面積38,287畝,總產(chǎn)11,747噸。農業(yè)機械總動(dòng)力5,289千瓦。有林地8,916畝,木材蓄積量13,781立方米,尚有大片河灘宜林地,林業(yè)發(fā)展前景廣闊。果園3,667畝,干鮮果品總產(chǎn)588噸。1987年農業(yè)總收入1,755萬(wàn)元,農民人均收入637元。

該鄉有建筑公司、福利廠(chǎng)、面粉廠(chǎng)、塑料印刷廠(chǎng)、磚瓦廠(chǎng)、燈具廠(chǎng)、預制件廠(chǎng)等鄉辦企業(yè)。1087年鄉辦工業(yè)總產(chǎn)值約198.6萬(wàn)元。

該鄉擁有中(農校)、小學(xué)16處,學(xué)生3,177人,教職工170人,學(xué)齡兒童入學(xué)率0.2%。有文化站、廣播站、電影院、書(shū)店等文化機構和設施。有衛生院一所,床位25張,醫護人員19人。各村設有衛生室。1987年人口自然增長(cháng)率10.96‰。

境內西寺、張家大莊、駝溝等村均發(fā)現龍山文化遺址。其中西寺遺址,1982年列為市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張家大莊遺址、駝溝遺址,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
塔山鄉轄境解放前屬諸城縣第五區龍馬鄉、鳳儀鄉、勝水鄉和泊里鄉。小辛莊、大荒、駝溝、淘金河4個(gè)村屬龍馬鄉,大莊寺、小官莊、劉家大莊、新大莊、金頭嶺、柳行大莊、魏家大莊、丁家大莊、王家屯、大溝、黃古墩嶺、井戈莊、肖家洼、馬戈莊、張家大莊16個(gè)村屬風(fēng)儀鄉,吉利河、保子埠、王家莊、蔡家村4個(gè)村屬勝水鄉;塔山店子、前金家官莊、后金家官莊3個(gè)村屬泊里鄉。當時(shí)面積約51平方公里,人口約11,089人。

1944年8月部分村莊解放。建立藏馬縣后上述各村分屬龍馬、旺山、泊里區。不久藏馬縣并于諸膠縣。

1945年8月恢復藏馬縣,上述26個(gè)村劃歸旺山區。1947年由旺山、龍馬、海青、大山區劃出42個(gè)村建立吉利區。即:勝水、正南嶺、吉利河、西南嶺、雹泉廟、吉湄村、東十字路、花根山、戴家莊、陳家村、白馬社、金頭嶺、前茂甲莊、后茂甲莊、大石嶺、小石嶺、辛莊、石橋、小白馬河、大白馬河、斜屋、塔山坡、塔山店子、前金家官莊、后金家官莊、淘金河子、駝溝、大荒、小辛莊、黃古墩嶺、大莊等、魏家大莊、丁家大莊、張家大莊、大溝、柳行大莊、劉家大莊、王家屯、王家莊、小宮莊、保子埠、蔡家村。

1949年吉利區改為第六區。1955年復稱(chēng)吉利區。1956年2月藏馬縣調整區劃,全具劃為7個(gè)區,吉利區保留建制。同年3月藏馬縣撤銷(xiāo),并入膠南縣,上述村莊屬膠南縣吉利區。同年11月吉利區撤銷(xiāo),并入龍馬區。

1958年3月撤區劃鄉,龍馬區劃為大村、張戈莊兩個(gè)鄉,部分村莊劃歸大場(chǎng)、大莊兩個(gè)鄉。今鄉境各村除金頭嶺屬張戈莊鄉外,其余26個(gè)村(大莊寺分為東寺、西寺)屬大莊鄉。9月大場(chǎng)鄉、大莊鄉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,后改稱(chēng)大場(chǎng)人民公社。

1976年7月由大場(chǎng)人民公社分出蔡家村、保子埠、井戈莊、馬戈莊、王家屯、王家莊、小官莊、柳行大莊、東寺、西寺、南寺、北寺(原大莊寺1952年分為東寺、西寺)1961年西寺又分出南寺、北寺)、新大莊、小辛莊、大荒、塔山店子、吉利河、駝溝、淘金河子、魏家大莊、丁家大莊、大溝、黃古墩嶺、肖家洼(分四個(gè)生產(chǎn)大隊)、張家大莊、紅旗嶺(1971年因建吉利河水庫,庫區張戈莊部分居民遷建)、前金家官莊、后金家官莊、劉家大莊29個(gè)村及原屬張戈莊公社的金頭嶺、前進(jìn)(1970年因修建吉利河水庫,庫區蘭上村部分居民遷建)組建塔山人民公社。共轄34個(gè)生產(chǎn)大隊,31個(gè)村。

1980年地名普查時(shí),因縣內重名,經(jīng)縣人民政府批準,大荒更名幸福村,大溝更名立新,小官莊更名新官莊,王家莊更名王莊。

1984年行政區劃改革,塔山人民公社改為塔山鄉,轄34個(gè)村民委員會(huì ),31個(gè)村。

立新

位于縣城西南32.3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為塔山鄉人民政府駐地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72戶(hù),748人,耕地1,222畝,果園2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77元。農歷三、八逢集。

據傳,明末陳、黃、楊三姓從廣西遷此立村。因村前有一條大溝,取名大溝(村)。1980年地名普查時(shí),因重名,更名立新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大溝。

金頭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3.6公里、白馬河西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38戶(hù),580人,耕地980畝,果園4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10元。

據傳,明末孟、荊、滕等姓由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。因村后有一土嶺,狀如龍抬頭,嶺后有一巨石叫金子石,故名金頭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城》稱(chēng)金頭嶺。

小辛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4.5公里、塔山西北麓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90戶(hù),416人,耕地882畝,果園4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59元。

據傳,明初陳、郝二姓從江蘇海州遷此各自立村。因耕種官田,分別取名陳家官莊和郝家官莊。清初,該二村被官府誣為盜匪,多數人被抄家滅族,所剩人家合為一處,以該年為辛亥年,故取名小辛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小辛莊。

吉利河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3.8公里、吉利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53戶(hù),1,060人,耕地1,77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80元。

據《丁氏家乘》記載,清康熙年間丁氏九世丁淑性由今大村鎮大村遷此立村。

相傳,因在吉利河東岸立村,故取名吉利河。

清道光服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吉利河。

前 進(jìn)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四北2.7公里處。地處丘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有居民80戶(hù),329人,耕地451畝,果園9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410元。

據傳,明洪武二年(1360年)蘭姓從江蘇海州蕩蘆村遷至理務(wù)關(guān)鄉理務(wù)關(guān)(村)北3.5公里處立村,取名蘭上(村)。

1970年因建吉利河水庫,部分居民遷此立村,以吉祥嘉言取名前進(jìn)(村)。

新官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2.2公里、白馬河西側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64戶(hù),287人,耕地287畝,果園2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500元。

據傳,明初王姓由日照安家大嶺遷此立村。因耕種官田,取名王家官莊。后因村小,改稱(chēng)小官莊。1980年地名普查時(shí),因重名,更名新官莊。

新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2.9公里、白馬河西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83戶(hù),376人,耕地458畝,果園2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12元。

據傳,清乾隆年間徐建由今大場(chǎng)鎮遷此立村。因坐落如虎狀的嶺頂上,取名虎山頂(村)。后以鄰近幾個(gè)“大莊”,改稱(chēng)新大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辛大莊。

柳行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2,2公里,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92戶(hù),762人,耕地1,041畝。以農為主,有油坊。1987年人均收入800元。

據《徐氏支譜》載,明正德年間,徐氏四世徐泰之后由今大場(chǎng)鎮鳳墩遷此立村。據傳,明初丁姓從今大村鎮大村遷此立村。因村前河旁柳樹(shù)成行,故名柳行大莊。清末,該村徐仁福為翰林,一度改稱(chēng)徐家大莊,徐仁福死后,復稱(chēng)柳行大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柳行大莊。

劉家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2.4公里,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36戶(hù),583人,耕地690畝,果園9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26元。

據傳,元末申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,取名申家疃。后苑、丁、王等姓相繼遷來(lái),在其村南、村北立村。清中期,劉好由今海青鄉麻溝河遷此,把三村合一,名為劉家大莊。為保障安全,在村周?chē)饑鷫?因此又有“圍子里”之稱(chēng)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溫域》稱(chēng)劉家大莊。

大莊寺

是一片村名稱(chēng),包括西寺、北寺、南寺、東寺四個(gè)村。

據清乾隆三十年(1766年)天臺宗祠藏版《瑯琊丁氏家乘》記載,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二十六支丁昂后人由今大村鎮大村遷此立村。

相傳,因村西寺院內有巨鐘一口,故取村名大鐘寺,后演變?yōu)榇笄f寺。1952年分為東寺、西寺兩個(gè)村,1961年西寺分出南寺、北寺兩個(gè)村,對這四個(gè)村仍統稱(chēng)大莊寺。

西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北1.7公里、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86戶(hù),383人,耕地474畝,果園4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559元。

1973年曾發(fā)現新石器時(shí)代龍山文化遺址一處(破壞嚴重),出土石器、陶器等文物一批。1982列為市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
來(lái)歷、沿革同大莊寺。該村居西,故名西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大莊寺。

北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北2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80戶(hù),361人,耕地640畝,果園2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16元。

來(lái)歷、沿革同大莊寺。該村居北,故名北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大莊寺。

南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北1.7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63戶(hù),268人,耕地507畝,果園22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97元。

來(lái)歷、沿革同大莊寺。該村居南,故名南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強域》稱(chēng)大莊寺(前寺)。

東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北2.2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68戶(hù),1,104人,耕地1,770畝,果園5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50元。

來(lái)歷、沿革同大莊寺。該村居東,故名東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大莊寺。

駝溝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3.1公里、塔山西北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73戶(hù),683人,耕地1,276畝,果園2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93元。

該村曾發(fā)現新石器時(shí)代龍山文化遺址一處,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
據傳,元末郭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村東有一溝,狀如伏臥的駱駝,故取村名駝溝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駝溝。

淘金河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2.7公里、塔山西麓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71戶(hù),282人,耕地600畝,果園11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56元。

據傳,明末鄒、劉二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人們曾在村前小河里淘金,故名淘金河(村)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強域》稱(chēng)淘金河。

幸福村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4.1公里、塔山西北麓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45戶(hù),196人,耕地450畝,果園21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450元。

據傳,清末畢姓從附近小白馬河(村)遷此立村。因此地一片荒野,是小白馬河丁家地主放馬的地方,遂取村名為荒地,后演變?yōu)榇蠡摹?980年地名普查時(shí),因重名,以吉祥嘉言更名幸福村。

塔山店子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4.3公里、塔山西麓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35戶(hù),920人,耕地1,760畝,果園9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50元。

據傳,明末劉、李、王等姓由徐州遷此,在塔山腳下立村。因此處系交通要道,設有店鋪,故名塔山店子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塔山店莊。

王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3.3公里,吉利河東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91戶(hù),381人,耕地020畝,果園57畝。以農為主。1087年人均收入683元。

據傳,清初王處從河南遷此立村,取名王家莊。1080年地名普查時(shí),因重名,更名王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王家莊。

保子埠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2.7公里、吉利河東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07戶(hù),785人,耕地1,296畝,果園3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03元。

據傳,明初黃、解等處從江蘇海州遷此,在土埠上立村。因村西南有古廟叫保寺庵,遂取村名保寺埠(村),后演變?yōu)楸W硬骸?/p>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城》稱(chēng)保子埠。

王家屯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北2.7公里、吉利河東側。半嶺半洼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65戶(hù),249人,耕地303畝,果園4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496元。

據傳,明初王處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耕種屯田,故名王家屯。

張家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南1.4公里、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83戶(hù),722人,耕地1,019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18元。

1973年曾發(fā)現龍山文一處,山土石器,陶器等文物多件。1988年列為縣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
據傳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張姓由江蘇海州蕩蘆村遷來(lái),先到今大場(chǎng)鎮后河岔,后到附近蔡家村,明末八世來(lái)此立村,取名張家大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稱(chēng)張家大莊。

丁家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南1公里、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05戶(hù),452人,耕地417畝,果園4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595元。

據《瑯琊丁氏家乘》記載,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五十一支丁緯后人由今大村鎮大村遷此立村,取名丁家大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丁家大莊。

魏家大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0.8公里、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50戶(hù),1,019人,耕地1,312畝,果園10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43元。

據傳,明初黃、魏、陳三姓由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,取名黃家大莊。清末,因該村魏景榮在諸城縣衙為役,縣官命改稱(chēng)魏家大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魏家大莊。

紅旗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南0.4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42戶(hù),582人,耕地921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425元。

1971年修建吉利河水庫,原張戈莊公社張戈莊大隊部分居民遷此立村。因坐落嶺下,以吉祥嘉言取名紅旗嶺(村)。

黃古墩嶺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北1.5公里、塔山西南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55戶(hù),228人,耕地523畝,果園7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70元。

據傳,明中期丁姓由附近勝水(村)遷此立村。因此地有嶺,并有烽火墩,以吉祥嘉言取名為鳳墩嶺(村)。清中期,因此地土石呈黃色,改稱(chēng)黃墩嶺。解放后演變成黃古墩嶺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黃墩嶺。

前官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南2.1公里、塔山西南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75戶(hù),302人,耕地600畝,果園3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。

據傳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金姓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耕種官田,取名金家官莊。后金氏兄弟分居,在村后又立一村,該村遂稱(chēng)前金家官莊。1958年簡(jiǎn)稱(chēng)為前官莊。1973年新村規劃時(shí)向西遷移約100米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強城》稱(chēng)金家官莊。

后官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3公里、塔山西南側。地處丘陵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128戶(hù),521人,耕地926畝,果園3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652元。

來(lái)歷同前官莊。后金氏兄弟分居,在原金家官莊村后立一村莊,稱(chēng)后金家官莊。

1958年為稱(chēng)說(shuō)簡(jiǎn)便,改為后官莊。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金家官莊。

蔡家村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南3.5公里、吉利河東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20戶(hù),910人,耕地1,264畝,果園8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02元。

據傳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蔡姓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,取名蔡家村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蔡家村。

馬戈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南2.2公里、白馬河西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220戶(hù),927人,耕地1,297畝,果園45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591元。

據《徐氏支譜》記載,明正德年間,徐氏四世徐泰之后由今大場(chǎng)鎮鳳墩遷此。相傳,明初馬、丁等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馬姓先到,取名馬家莊,后演變?yōu)轳R哥(古“家”、“哥”音通)

莊。解放后在書(shū)寫(xiě)中又演變?yōu)轳R戈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馬哥莊。

井戈莊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西南2.5公里、白馬河東岸。地處平原。設一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有居民358戶(hù),1,442人,耕地2,560畝,果園150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。

據傳,明初井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,后馬、王、李等姓亦遷此居住。因井氏先到,故取名井家莊。后演變?yōu)榫缜f,解放后又演變成井戈莊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井哥莊。

肖家洼

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立新(村)東南2.4公里處。半嶺半洼。設肖家洼一村、肖家洼二村、肖家洼三村、肖家洼四村4個(gè)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共有居民489戶(hù),2,066人,耕地3,550畝,果園138畝。以農為主。1987年人均收入843元。

據傳,明初肖姓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。因坐落在三面環(huán)嶺的低洼處,故取名肖家洼。

清道光版《諸城縣續志·疆域》稱(chēng)肖家洼。

今天我們回顧了塔山鄉區圖及概況

小場(chǎng)鄉

金湯免費送票啦!

來(lái)源:《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》(1990年版)

Hash:0ef55d01343a5332bf288068a1e927467e81817f

聲明:此文由 膠南信息港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

南通市| 石屏县| 辉南县| 邛崃市| 平谷区| 东辽县| 夏河县| 内乡县| 峡江县| 吴川市| 册亨县| 永靖县| 江永县| 禄丰县| 玛多县| 伊宁市| 武鸣县| 高邮市| 沙河市| 公主岭市| 刚察县| 榆中县| 商丘市| 徐汇区| 嘉峪关市| 高陵县| 平江县| 双鸭山市| 沅江市| 聂荣县| 金坛市| 左贡县| 新余市| 万年县| 琼结县| 孝昌县| 四川省| 那坡县| 库车县| 晴隆县| 正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