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石資壽寺明代水陸壁畫(huà)
內容轉載自:旃檀精舍
資壽寺,因位于靈石縣城東10千米處的蘇溪村西側,俗稱(chēng)蘇溪寺,寺廟總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。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,寺院創(chuàng )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(870),重修于宋。現存建筑,均為明成化三年至正德十六年(1467-1521)重修。現存壁畫(huà)為水陸題材,繪于明,補于清。大雄寶殿內,東西二壁存有畫(huà)作,壁畫(huà)各長(cháng)8.7米,寬3.7米。
資壽寺壁畫(huà)所繪形象,并未完全使用元末風(fēng)格的粉本,具有創(chuàng )繪性。人物組合力求自然,且形象各異,細節處理上,和諧中有對比。作品線(xiàn)條粗簡(jiǎn)豪放,衣紋處理以藏頭露尾式的描法為主。
大雄寶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一)
東壁畫(huà)面的中尊為大醫王琉璃光藥師如來(lái)像。其形體高大,肌肉肥碩,頭飾肉髻,身著(zhù)朱紅袈裟,手捧藥缽,結跏跌坐于束腰須彌座上。日光、月光二菩薩,頭戴花冠,身飾瓔珞、裳裙,脅侍兩側。
大雄寶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二)
大雄寶殿——東墻 壁畫(huà)
藥師如來(lái),上層是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,中層為二脅侍和四大天王,下層為八仙過(guò)海人物,但僅剩漢鐘離、呂洞賓、藍采和,其余人物均已不見(jiàn)蹤跡。
大雄寶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(局部一)
大雄寶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(局部)
普賢菩薩一側的護法金剛及侍者。上層為護法神;中層執筆女像為水星,與之相對者,為土星;下層為東方持國、南方增長(cháng)二天王。
大雄寶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 (局部三)
普賢菩薩下側,為奉佛者圖像。其間侏儒頂香爐前行,武士抱盒護駕,唐僧玄奘捧經(jīng)卷尾隨其后。其中的關(guān)羽,頭戴武冠,身著(zhù)蟒袍,執刀而立,神態(tài)莊重,姿勢威武,司職護衛。關(guān)羽身后為周倉。
大雄寶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(局部四)
大雄寶殿西壁中尊為釋迦牟尼像。此像結跏跌坐于華美的東腰須彌法座之上,雙手捧法輪,作說(shuō)法印。因佛說(shuō)法,能摧眾惡,如王之輪寶,故謂法輪。畫(huà)面上的佛像為白色,著(zhù)朱紅袈裟,法輪呈圓形,與諸部要目所云相同。
彌勒殿壁畫(huà)
水陸殿西壁,畫(huà)分三層,上為五方佛,左右各畫(huà)一組道袍神仙,下為眾鬼神,中間為天地水陸神及星神。上部五尊佛,均飾以螺髻,披袈裟,一字布列,或執法輪,或捧佛缽,或作說(shuō)法印。下部題榜有羅叉女神祇等眾、天龍八部等眾、天仙圣母等眾、變凈天神等眾、北斗七星神祇等眾、太歲土府一切神祇、少光天神、十二元辰神祇、月宮太陰皇后等眾、九曜星君神衹、三元水府大帝、諸天仙神祇、五湖四海百川諸大龍王、五瘟使者神祇、江河淮濟四讀諸龍王、主火主水龍王、婆羅門(mén)仙神祇、地府六曹諸司神祇、往古一切三真九烈、往古一切士農工商、往古一切僧尼道俗、主風(fēng)主雨主苗主稼病藥龍王、秦王地獄諸鬼神、橫遭毒藥食命諸鬼神眾、車(chē)碾馬踏諸鬼神眾、羅叉女神祇等眾、山林樹(shù)木神祇等眾、地府三司判官等眾、大耗小耗神祇等眾、天輪圖和城隍神祇等眾。
彌勒殿(局部一~局部三)
藥師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 (局部一)
配景圖之雙鹿圖。
藥師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_)
藥師殿東墻之殘作。
藥師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三)
藥師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四)
彌勒殿(局部四)
水陸殿西壁之羅叉女神祇等眾、山林樹(shù)木神祇等眾、地府三司判官等眾、大耗小耗神衹等眾。
藥師殿——東墻壁畫(huà)(局部五~局部七)
藥師殿東墻之殘作。
藥師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
藥師殿西墻保存完好,其上滿(mǎn)繪祥云,上端各繪五菩薩半身像,為十菩薩格局,中下部各繪天龍八部像四身。
藥師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(局部一~局部五)
五菩薩造像。皆結跏趺坐于祥云之中。
藥師殿——西墻壁畫(huà)(局部六~局部十)
天龍八部像四身。八部者,一天眾、二龍眾、三夜叉、四乾達婆、五阿修羅、六迦樓羅、七緊那羅、八摩睺羅伽。其作用在于弘揚佛法,消除世人苦難。
本文內容來(lái)源:《山西古代壁畫(huà)精品典藏》
Hash:009669f424dc68f4545bc8feb097b78dcfcd004c
聲明:此文由 少林寺官方網(wǎng)站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