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泉脈脈!
時(shí)思寺位于景寧縣大祭村,即大祭景色區內,建于宋紹興十年(1140)。相傳梅氏一六歲幼童守祖父墓,居廬三年,不離其側,宋高宗聞報,旌表其人爲“孝童”,其廬爲“時(shí)思院”。明洪武元年(1368)誠意伯劉基書(shū)額“時(shí)思道場(chǎng)”。宣德元年(1426)改院爲寺。系漢式布局修建群,占空中積1100平方米,爲江南現存宋元時(shí)期次要修建,屬省級文保單位。
永和橋在龍泉安仁鎮,是浙江省保管至今最好最長(cháng)的廊屋橋,明成化年間募建,原名永寧橋。清順治年間毀于火,康熙五十七年(1718)募費重建,改名爲永安橋,后更名爲永和橋。爲懸臂式廊屋橋,木石構造,長(cháng)125.7米,寬7.5米,廊屋42間,用條石砌筑五座,橋墩間最大跨度爲18米。地方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,橋基護石坡長(cháng)86米,寬57米,橋兩端作門(mén)樓式飛檐斗拱,橋兩端踏垛27級,橋內設欄桿木凳。爲省級文保單位。
石筍仙蹤在松陽(yáng)縣城西公里,陡壁無(wú)倚,窮極峻峭,雙峰對峙,尖削如筍。兩石筍相距300余米,中有呂祖師廟,清道光年間重修后易名秀峰觀(guān)。周?chē)?a href='/linmu/' target=_blank>林木蔥郁,白墻青瓦掩映其中,更顯幽靜脫俗,石筍山前臨松陰溪,山光波影,一碧萬(wàn)頃,三二農舍隱現于溪邊叢叢鳳尾竹之中,耕牧之趣、垂釣之樂(lè ),令人沉醉,舊稱(chēng)小桃源。
如龍橋位于慶元縣舉水月山村南側,爲省級文保單位。今天啟五年(1625)建,橫臥舉溪之上,其勢與山脊依稀相連,看似龍首下傾,故名。橋爲木拱架廊屋構造,西南端建三重檐歇山頂鐘樓,東北端有橋亭,其與廊屋留神間皆爲重檐歇山頂。鐘樓與近旁的馬仙宮殿閣絕對,天衣無(wú)縫。橋亭三面辟門(mén),穿亭而過(guò),爲去閩古道,造型考究,構造迷信,工藝精巧,年代長(cháng)遠,是浙東北現存歷史最早的木拱廊橋,極具考古和科研價(jià)值。
含暉洞位于遂昌縣城東4公里的三臺山麓,含暉、靈泉兩石洞上下相連,系現代巖崩擁壘而成。宋代道士章思濂(遂昌人)在洞中修煉成仙,故名“章仙洞”。洞中可容百十人,洞壁有現代名人題刻,洞內涼氣惱人,靈泉脈脈。洞上方三臺寺。始建于宋紹興年間。建有留仙亭、望城亭、石船亭、鎮東橋亭、含暉勝景碑坊等景觀(guān)。
通濟堰位于麗水市碧湖鎮堰頭村邊,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(公元505年),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,是浙江省最陳舊的大型水利工程,1962年列爲省級文保單位。大壩拱形,長(cháng)275米,寬25米,高2.5米,初爲木條構造,南宋時(shí)改爲石壩,是一個(gè)以引灌爲主,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。通濟堰的堰史、堰規、筑堰有功者,均刻碑立于世。整個(gè)水利工程,連同碑刻,是研討我國現代水利工程的珍貴材料。
該處自然瀑布蔚爲壯觀(guān)。從巖下拾級而上約千余步即到仙姑巖,巖高50余丈。怪石嶙峋,懸崖峭壁,突兀而出;古藤攀附,蒼松挺立;瀑布傾涌其間,飛瀉直下,寒氣逼人,攝人魂魄。瀑布之下是青石大路。掛瀑飛灑路面。相傳,這里曾有一位殘忍的仙姑娘,游人至此只需有禮貌地說(shuō):“仙姑娘,磚分路”,飛泉就會(huì )忽然附壁而流或遠灑路外,人過(guò)滴水不羼,否則,便被澆成落湯雞一樣。飛瀑旁是流水精舍(現爲仙姑殿),相傳爲明代按察副使沈柬讀書(shū)處。
Hash:1beb6d8bb4b8b68d1154e318f3dd301b31a5c3ca
聲明:此文由 旅行趣聞心語(yǔ)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