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的今天│1949年 > 12月5日 > 北京新華廣播電臺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
1949年12月05日,北京新華廣播電臺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
中央人民廣播電臺,前身是于1940年12月30日在中國革命圣地延安誕生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------延安新華廣播電臺。1949年3月25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(撤出延安以后,改名"陜北新華廣播電臺")開始在北平播音,使用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呼號,1949年12月5日,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。
歷史點滴|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太行山中井陘的歲月! 廣播電臺
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前身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,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(chuàng)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。1940年12月30日開始播音,隸屬新華通訊社,1947年3月21日起改稱陜北新華廣播電臺。隨著戰(zhàn)局形勢的發(fā)展,曾先后轉移到今河北省涉縣、平山縣及井陘縣庫隆峰村境內播音。1949年3月25日,陜北臺遷進北平,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, 后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。
(作者 傅振華)1948年9月,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轉移到了河北省井陘縣庫隆峰村。
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的前身是“延安新華廣播電臺”,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,轉移到陜北的瓦窯堡,改稱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,半個月后又轉移到河北省涉縣沙河村,1948年5月轉移到平山縣張胡莊,9月由張胡莊轉移到庫隆峰村。
庫隆峰村北石龕下的發(fā)射臺舊址
電臺遷到庫隆峰村后,發(fā)射臺設在村北庫山寨腳下的北石龕,播音室設在西南窯的高貴昌和高二庭家。當時由村干部韓忠喜、傅德禮、王樹九出面,動員這兩家搬到別人家暫住,并由木匠傅從信、李鳳祥、傅過兵等人組織施工,拆掉高貴昌家的北房和高二庭家的南房,合成一個大院,把門窗都裝上了玻璃。播音的機器設備安裝在座西向東的土窯洞里面,兩家的南北廂房和東臨街房住著工作人員和警衛(wèi)人員。大門口設有崗哨,晚上,本村的民兵在大門口外面協(xié)助電臺的警衛(wèi)人員站崗。
播音室后面的東臺垴上架著4根40多米高的木桿天線,還有兩行電線桿,沿著東臺垴、泉子洼向南延伸,經過蘆峪村到礦區(qū)的天護村,與那里的發(fā)射臺聯(lián)接。兩行電線桿,一行是由井陘礦務局第一礦引來的高壓電線,另一行是電話線。
網絡配圖
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隸屬于當時的新華社,新華社和黨中央一起住在平山縣西柏坡村,社長是廖承志,總編輯胡喬木。電臺的廣播稿件由新華社口頭廣播部編寫,由廖承志同志終審簽發(fā)。重要新聞和評論由毛澤東、周恩來、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審閱修改。稿件由通訊員騎馬送到庫隆峰村的電臺播音室錄音后播出。有時因滹沱河漲水,人、馬都無法過河,就把重要新聞消息用電話傳給播音員,記錄下來再錄音播出。
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舉世聞名的“遼沈”、“淮海”、“平津”三大戰(zhàn)役,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在庫隆峰村不斷把戰(zhàn)爭勝利的消息播送到四面八方。電臺還播送了大量的針對國民黨軍隊的宣傳稿件,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。在此期間,毛澤東、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為電臺寫過不少廣播稿件,僅據(jù)《毛澤東選集》第四卷和《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》兩書所載,毛澤東同志在這一時期所寫的消息就有《我軍解放鄭州》、《中原我軍占領南陽》、《中共發(fā)言人就和談問題發(fā)表談話》等10篇,還有《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》、《將革命進行到底》、《評戰(zhàn)犯求和》等評論和述評9篇,還有專為陜北臺寫的《人民解放軍總部向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》、《敦促杜聿民投降書》、《劉伯承、陳毅兩將軍向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》3篇廣播稿。周恩來同志寫了《致七十二師文告》等廣播稿。在播送毛澤東同志為電臺寫的新年獻辭《將革命進行到底》時,正值1948年12月31日,新華社社長廖承志同志親自到庫隆峰村看望播音員和機務員,向他們拜年,還向他們講述了這篇獻辭的內容和重要意義。
當時任播音員的丁一嵐(左一)回訪故地
“陜北新華廣播電臺”在庫隆峰期間,電臺領導、工作人員和警衛(wèi)戰(zhàn)士,與當?shù)厝罕娊Y下了難忘的深情厚誼。高貴昌、高二庭、高四連、高太小、高八八等十來戶農民把房子騰出來讓電臺占用,他們搬到別人家暫住,人多房屋小,十分擁擠,有的房子夏天漏雨,冬天透風,但他們自己克服困難,不給電臺領導和村干部找麻煩。電臺工作人員家屬有的在本村小學讀書,高愛春等人給他們看小孩。傅汝書、傅雁林先后給播音室食堂做飯。
電臺的干部戰(zhàn)士說話和氣,待人熱情,平易近人,熱心幫助群眾。電臺有位孟祥毅同志,大家都稱他“孟班長”,經常幫老鄉(xiāng)家干活。孟班長很愛打籃球,還很愛逗老鄉(xiāng)家的小孩玩,經常是一抱很長時間,從不嫌臟嫌累。
電臺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非常關心群眾疾苦,為老鄉(xiāng)們排憂解難。電臺的醫(yī)務人員經常到老鄉(xiāng)家里為病人治病、打針送藥,使不少危重病人轉危為安。
電臺駐到庫隆豐村以后,使附近十里八鄉(xiāng)文化落后的山村有了新氣象。電臺在高太小家的房子東北角上按著廣播喇叭,播放新聞、歌曲、戲劇等節(jié)目。當?shù)氐娜罕娭宦犨^電唱機,不知道無線電廣播是怎么回事,趕集上店、走親訪友的人路過這里,總要停下來聽一陣這新鮮玩藝兒,甚至有人專門跑幾十里路來聽“洋戲”。有些不知就里的人還說:“八路軍真能,那么點個小東西,里邊兒能裝得下那么多人唱戲。”電臺還不斷給群眾放映電影,防口、洛陽、楊青等村的群眾,晚上往返二十多里前來觀看,那時放映的電影,主要有《雞毛信》、《白毛女》等。
1949年3月5日,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。3月23日,電臺播發(fā)了這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公報。
1949年3月2 4日,是電臺在庫隆峰村的最后一次播出。3月25日,電臺隨黨中央遷往北平。電臺遷走時,領導、工作人員和戰(zhàn)士與村里的干部、群眾依依惜別。
注:本文根據(jù)溫濟澤、趙玉明回憶整理。溫濟澤當年是新華社管理委員會委員、口頭廣播部主任;趙玉明當年曾在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工作。
(此文發(fā)表于《井陘文史資料》第三輯,1992年8月印刷。1995年,《燕趙都市報》、《燕趙晚報》曾予轉載。)
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臺,它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 廣播電臺
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是中國共產黨創(chuàng)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。 1940年春,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,由周恩來任主任,新華通訊社、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三局等單位的負責人任委員,領導籌建廣播電臺的工作。原陜北新華廣播電臺1號播音室就在這件簡陋的窯房里
原清志,被稱為“中國對外廣播第一人”。原清志本來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,在日本出生、長大,一直到25歲。受身為日本共產黨黨員的丈夫的影響,原清志反對日本侵略中國,并認識了一些在日本的中國進步留學生。丈夫被捕去世后,在丈夫的中國朋友的介紹之下,25歲的原清志帶著女兒來到中國,參加了八路軍,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從1948年1月到1949年1月,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礦區(qū)和陘縣交界處的天戶村建立了一座發(fā)射電力為三千瓦的發(fā)射臺
1947年3月20日,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。1948年5月,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轉移到西柏坡,在這里繼續(xù)播音,直到1949年3月轉移到北平。圖為陜北臺轉移線路圖
原新華社培訓學校的窯洞
延安新華廣播電臺“紅色中國”英語播音第一人 ——著名英語播音員魏琳
建國初期北京新華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 1949年3月25日,延安(陜北)臺遷北平(今北京),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,開始具有中央臺的性質。1949年6月,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廣播事業(yè)管理處,管理并領導全國廣播事業(yè),廣播電臺從此與新華社分離。1949年9月27日,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。
1949開國大典上的現(xiàn)場播音(左為齊越,右為潘捷) 1949年12月5日更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,成為全國性廣播電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