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陵紫皮大蒜因皮紫肉白而得名,是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特色品種,與生姜、白芷同譽為茶陵“三寶”。民間流傳著茶陵大蒜是“一蒜入鍋百菜辛,一家炒蒜百家香”。茶陵大蒜是一個經過多年選育,逐漸形成的地方優(yōu)良品種,具有個大瓣壯、皮紫肉白、包裹緊實、香辣濃郁、含大蒜素高等優(yōu)點。
茶陵紫皮大蒜
茶陵紫皮大蒜的圖片
大蒜是茶陵傳統(tǒng)特色的品牌農產品,系茶陵“三寶”之一,以個大瓣壯、皮紫肉白、包裹緊實、香辣濃郁而馳名國內外。茶陵大蒜曾因品質上乘,明清時被列為“貢品”,五十年代曾在全國農展會上展出,八十年代獲“湖南省優(yōu)質農產品證書”。茶陵是湖南省的大蒜主產區(qū),1935年全縣種蒜1萬畝,占全省大蒜總面積的37.94%,總產1500噸,占全省總產的44.92%,產品銷往湖北、廣東及東南亞地區(qū)500噸,1947年,全縣種蒜達1.3萬畝,總產2125噸,外銷995噸,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,茶陵大蒜面積產量大幅度下降,種植面積逐漸回升,年種植3500畝,年總產500噸上下,近幾年,由于政府重視,年種植面積2.5萬畝左右,蒜球總產5000噸。
茶陵大蒜公認的原產地是潞水鎮(zhèn),有名的“龍溪蒜”就產自這里。潞水位于縣西北山區(qū),深植于羅霄山脈之中,地處偏遠,原來交通極不便利。但這里產的蒜卻個大瓣壯、皮紫肉白、包裹緊實,且味香辣濃郁,很早就成為其它地方引種的珍品。
據(jù)說有一年夏天,天大旱。赤松子隨炎帝神農氏去茶陵露嶺采藥,酷暑難忍,回來后就患了痢疾。神農找來一種草藥給他服用。連服兩天后,病就好了。赤松子問這藥草叫什么名字,神農說還沒有取名。赤松子將這株草藥左看右看。見尾巴上有個“腦”。蔸子上還有個“腦”。就把這草取名“雙腦”。后來,寫成“大蒜腦”。簡稱“大蒜”。至今,露嶺東麓還保留著藥堂(后衍化為郁堂)的地名,這里出產的大蒜最有名。
茶陵紫皮大蒜因皮紫肉白而得名,是茶陵地方特色品種,與生姜、白芷同譽為茶陵“三寶”。民間流傳著茶陵大蒜是“一蒜入鍋百菜辛,一家炒蒜百家香”。茶陵大蒜是一個經過多年選育,逐漸形成的地方優(yōu)良品種,具有個大瓣壯、皮紫肉白、包裹緊實、香辣濃郁、含大蒜素高等優(yōu)點。1986年和1992年先后獲湖南省首屆優(yōu)質農產品證書和省優(yōu)質產品銀質獎。產地主要分布在虎踞、平水、潞水、思聰、米江、城關等鄉(xiāng)鎮(zhèn),主要產品有青蒜、蒜球,分別在12月~翌年2月,4~5月出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