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的客棧的起源和歷史是怎樣的一個過程
自古以來,人們在出外遠行時便會找地方投宿,而提供這些地方供人暫住的就稱為客棧。在中世紀后期,因為商業(yè)貿易日益蓬勃,遠行貿易的商人越來越多,而至世界各地傳教的傳教士、朝拜的信眾、與別國進行交涉的外交官員、傳遞信件的郵差的數(shù)量亦不斷增多,客棧的數(shù)量隨之而增。因為當時人們遠行主要是靠步行或是乘馬車,因此,客棧主要出現(xiàn)于道路或驛站旁。初時,客棧只供應基本的食宿,讓旅客可以有落腳的地點,并沒有提供消遣服務。到了大航海時代,客棧的規(guī)模開始擴大,部分客棧已能提供30多間客房,并設有酒窖、食品室及廚房,滿足客人更多的需求。而且環(huán)境亦開始改善,在客棧旁設有花園及草坪,內里設有宴會廳和舞廳,邁向現(xiàn)代化。不過不論怎樣變化,客棧的建筑大多為原木建筑,這是客棧在人們心目中的一個鮮明形像。但整體來說,古時的客棧聲譽很差,往往被人們認為是為了糊口謀生的人才干的低級行業(yè)。客棧內亦不安全,常常有不法之事發(fā)生,如搶劫、打架、聚賭等。至近代,客棧開始被集團式經營的酒店取代,因為現(xiàn)代化的酒店擁有很高的服務質素和住宿環(huán)境,古老的客棧已無法與之競爭,并從此在歷史的長河里消失。
Hash:348b7d44a656642fff98e6d7963865a2506dbbc5
聲明:此文由 leaf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